Monday, September 26, 2011

感動時刻

曾經有同學問:
到底故事和散文、記敍文有何分別?

介線是模糊的,因為日記、記敍文其實當中
也有故事。真要細分的話,請記着故事的最
大特徵 ---  Moment。

故事裡一定會有一個 touching moment,有編劇
稱之為高潮,或「turning point,總之,是一
個你死寫爛寫,就是為了使它呈現之時刻。

「有個殘疾人仕,為情自殺,跳崖自盡。」

怎樣?這類新聞見得太多,看了也沒反應吧﹗

如果是這樣呢…

 「楊過知道了小龍女原來已不在人世,十六年的約定是假的。
      他毫不猶豫便縱身跳下懸崖。」


只是看這兩行,可能會令你好奇一些,如你未曾看過「神雕俠侶」
也不會感動。
所以,金庸先生描寫這一幕前,先告訴了讀者 ----
1. 二人相戀時,波折重重。
2. 當年小龍女身中奇毒,為了怕楊過恂情故意定下十六年之約,以為時間可沖淡楊對她的愛念。
3. 楊當時已是萬人景仰的「神鵰大俠」,且有美少女郭襄暗中傾慕。
4. 楊過隻身前往赴約,本懷著極大希冀。

最後到了跳崖的一刻,讀者是很震撼的,因為不跳是更為合理。
但回想種種前設,就會明白了楊的深情而被觸動。


Moment 於是成立了。

你可以想像,所謂 storyline 就是一條路徑。
你寫故事、劇本時候,就是引領讀者通過
這條路徑去到一個 moment。

那麼,你應先設定路徑,還是先設定 moment 呢?

如果你有答案,你就懂得寫故事了。 


Wednesday, September 21, 2011

沒有「主題」可以嗎?

第一堂說過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故事 = 角色經歷了一些事情,而心態有轉變。

那說穿了就是「心路歷程」罷了,與「主題」何干?

是的,你平日在媒體接觸的故事,
都是沒有主題的。我問同學「潛行狙擊」有主題嗎?
他答:「主題是描述一個臥底的心理狀況。」

這是不對的,因為這答案最多去到心態、和處境,
不能算是一個 Theme,你不會認為白色巨塔的主題
是醫院吧?誠然,可能大部份韓劇的主題,真的
是失憶和 Cancer。

那麼千萬個愛情故事的主題難道不是「愛情」嗎?
同學請留意:愛情是一個 topic,不是 theme。
theme 比 topic 更獨特,近似一種觀點、作者的 message

占基利的『無痛失戀』毫無疑問是愛情故事,但他
是有一個 Theme 的:
「愛情是不完美的,但那是沒問題的。」
如果你看過這經典,你就知道作者在最後一幕最後一句
對白,帶出了這主題。
如果你還未看過,快找來看十次吧。

有主題的故事較精彩、耐看,因為主題會衍生結構

占基利的另一套經典,主題是:
「留在 comfort zone之內,只會過着虛假的人生。」

寫人被自己的「安全地帶」囚困着的故事有許多,
而以真人show 為最強 (我覺得),編劇設計的那個 comfort zone
是一個片場,主角 Truman 由出世開始就在那裡生活,
他身邊所有人都是演員:父親、太太、最信任的朋友。
他要逃出這個世界,就要放棄所有的人際關係。




主題除了會衍生結構,還會衍生角色。
相信你也會對「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。」的蜘蛛俠有印象吧﹗
而有另一個故事,theme 是:
「如果沒有能力,是否便可對所有罪惡視而不見呢?」
作者沿着此主題創作出「勁揪俠」一角,
完全沒超能力,卻妄想隻身挑戰惡勢力。
當然,他很快便被打到入醫院。

總括來說,沒有主題,也可以創作故事。
只單純地寫一個人、一段關係也可以好看。
不過有主題的故事通常較扎實,
因為當中的「主角」和「結構」與主題
扣得更緊。

你想起了其他因 Theme 而產生的
「角色」、「結構」嗎?

伸延閱讀:
http://www.youtube.com/embed/MCmZ2jrQooE?fs=1

Sunday, September 18, 2011

讓故事說下去

你的人生就是一個故事。

但生活有時平淡無波,沒有什麼值得記下…

於是你想:如何令故事說下去?
或變得精彩一點?

結果你報名學瑜伽,透過(行為),得到新的體驗。

又或者你只是想:如果明天在街角遇上真命天子,
我的人生定會不同。(心態)

更可能你什麼都不想/不做,然而故事仍然有突破:
你在街角被送pizza的電單車撞倒,進了醫院。(事件)

當你萬念俱灰,發現醫療保險竟然賠不足的時候,
巡房的靚仔醫生向你打招呼,原來是多年不見的中學同學﹗
他還邀約你出院後吃個 fine dinner… (新角色)

只要靈活運用上述四大元素,故事一定可以行進。
不信?

「叮噹」畫了成千個故事,主要靠大雄不斷闖禍。<---「行為」、「事件」
「龍珠」後期死唔斷氣,養活鳥山明公司所有員工,只是靠一招出「新角色」,讓悟空打完斯路打布歐,又或令舊角色復活。

理論很簡單,用得好很難。

星期六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舉行的「說故事的人」workshop,
同學們即興創作了以下故事:

有一支悶悶不樂的木顏色,
他時常被人拿來寫字而非畫畫,
他覺得自己的顏色沒有被人看見。
有一天,木顏色遇上了水。
他很快愛上了水,結婚後生了水彩。
木顏色不再憂鬱,因為他明白到即使自己失了本色,
但水彩也可以為他延續生命,綻放色彩。



這個無厘頭的小故事是如何推展的呢?

有一支悶悶不樂的木顏色,(主角出場)

他時常被人拿來寫字而非畫畫(事件)

他覺得自己的顏色沒有被人看見(心態)

有一天,木顏色遇上了水(新角色)

他很快愛上了水,結婚後生了水彩(心態)+(行為)sexual

木顏色不再憂鬱,因為他明白到即使自己失了本色,
但水彩可以為他延續生命,綻放色彩。
(心態)

作為即興創作,同學們算是很有急才,
能夠活用四大元素「心態」、「行為」、「事件」、「新角色」
簡潔地推展一個故事,而故事最後是完整的。

但,這故事有 Theme 嗎?

故事的結局,能夠回應「主題」嗎?

下堂再談:)





Saturday, September 17, 2011

心態 vs 行為


創作人一定要了解角色,才可以為他編故事。

而了解一個角色,就等如了解一個人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我們通常只有透過一個人所做的﹔所說的,去判斷他心中所想。

而「說話」和「行為」兩者比較,「行為」能夠反映的更加真確,因為人類是說謊高手,有時往往連自己都呃埋。

行為:A君約親朋友都遲到。
A君的說法:我實在太忙了,而且我是個隨興做事的人,所以難免有時遲到。
心態:其實她最怕等人,所以她寧可遲到讓別人等她。

重點 1. 角色的「心態」,她本身可能知道,可能不知道。但 storyteller 一定要知道。

一種行為背後,可以有不同的心態:

eg. 在電影「真的戀愛了」之中,mark 每次見到 julia 都不瞅不睬,態度冷淡。

心態可以是 a :他覺得 julia 是八婆,不想和她交朋友。

心態可以是 b:他對 julia 一見鍾情,但礙於她是好友的未婚妻,唯有保持距離,免得自己難受。



重點 2 .

由於「行為」背後可有不同「心態」,所以作為 storyteller ,先掌握角色「心態」、從而推想其「行為」方是上策。新手容易犯的毛病是:靈感如泉地安排了角色做許多事,但背後並沒有合理的「心態」支持,反而令故事的方向變得混亂。

重點 3.

一個人的感覺、情緒,一樣可以驅使他做出某些「行為」,但這些不是「心態」。

eg. 外面下着雨,小明獨自在家感覺很「寂寞」。
行為 ----> 所以他打電話找小美聊天。

留意:
「寂寞」是感覺,想排遣「寂寞」才是心態,所以小明的「行為」是找朋友。
如果他是一個享受「寂寞」的怪人,「行為」可能會變作自己跑到街上淋雨。

說真的,人類大多是非理性生物,許多時都會被「感覺」和「情緒」控制了,
所以在另一節我們會再探討這兩個 topics。

至於怎樣可以了解一個人到底在想什麼,
其實只有兩個方法:

1. 直接問他。
2. 別單純看一個「行為」,花時間觀察他其他的「行為」,
再將線索串連起來,你會得到一幅完整的拼圖。


最後想提醒大家:如果真的有決心去當編劇或 storyteller,
一定要不擇手段地收集朋友、親人、路人甲的「行為」與「心態」,
因為說不定可以賣錢的。

Goodbye Class~

Wednesday, September 14, 2011

什麼是故事?

同學你好:)

你打開這個奇怪的 blog,証明你對聽故事、講故事、甚至自己創作故事感到興趣。

但你有沒有想過:到底故事是什麼呢?

以下這些東西你都可能在故事中找到: 劇情、角色、時間、地點、事件、伏線、關係、主題、描述、心情、感覺…

但同樣擁有這些元素的文章,未必就是故事。仔細想想,一篇散文、議論文、新聞報導,同樣也擁有上述各項。

從前有個小朋友,他不聽媽媽話,後來他死了…

這是一個故事嗎?

如果不是,到底欠缺了什麼?

角色:英文叫作 character,也可解作「性格」,或是特徵。

一個 storyteller 首先要掌握的便是角色,因為是他把故事帶出來的。

從前,有個王子…
從前,有個外表平凡的高中生…

跟著出現的,通常是「事件」。

高中生有一次參觀科學館,俾隻外星蜘蛛咬到…
又或者:高中生有一日放學,行到半路執到一本空白筆記,第一頁寫著---只要把某人的名字寫下,那人便會死亡。

Point 1:性格決定命運 ﹔角色決定故事方向。

至理名言,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,角色的「性格」卻決定了「故事」的方向。

回看死亡筆記的例子:若是一個普通高中生拾到筆記,他可能會好奇寫下一個名字,誤殺了一個人,然後嚇得落荒而逃﹗而夜神月這高中生卻會想到一個影響全日本、操控警方的計劃,這是源於他自覺高人一等,不擇手段的冷血個性而令故事走向這劇情。

Point 2:角色就是「perception」

大家小時侯都聽過「快樂王子」這童話故事,你覺得故事中的主角是誰呢?
是石像快樂王子?還是路過的燕子呢?

無論你認為主角是誰,可以肯定的一點是:我們是跟隨燕子的 perception
走入故事的世界。精華版是這樣的…

從前有一隻要飛住南方過冬的燕子,他因為要幫「快樂王子」求助山下的窮人,
一再延遲南飛的時機,當王子變得光秃秃的時候,牠又不忍心離去。
最後,冬天來了,燕子吻了王子,然後凍死在王子的腳下。

另一個不存在的 version…

從前有一個石像叫「快樂王子」,他全身都是黃金和寶石,無奈卻動不了。
幸好有一隻過的燕子肯幫忙,讓他可以求助山下的窮人。冬天到了,王子
知道燕子要在南方過冬,於是和牠道別。忽然間,燕子吻了他然後倒斃在
他腳下。

同一個故事,王爾德選擇了前一篇的敍事角度,是因為這 perception 可看到
燕子對王子的感情:

1. 被王子的仁慈打動。
2. 看見他變成癈鐵,心內難過。
3. 想盡量陪伴著他久一些,即使凍死。

你知道王爾德的選擇後,認為誰才是主角呢?

formula 1.

角色 ---> 事件 ---> 心態轉變 = 故事

所以:

從前有個小朋友,
他不聽媽媽話,
後來他死了…

並不是一個故事,因為沒有清楚交代事件,
也看不到角色的心態。


下堂和大家談談
心態與行為的關係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