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April 11, 2013

聽故事的人


每個人都說故事,因為「人生」由大大小小不同故事組成。
年年月月我們經歷了那麼多「事件」,為何有些揮之不去,
有些過目即忘呢?

首先,套用敘事大師米高懷特的理論:事件沒有正、負、好、懷之分,
只有從「敘事者」的心裡去分類。而他/她的個人經驗,亦只有他自己可
以賦與意義。

問題來了:人為什麼要「說故事」呢?

有幾種可能性,1) 因為『情緒』而向他人述說。

常見的好像 OL 在公司受了氣,打電話向男友發洩,講完就冇事。
但也有『情感創傷』級數的,如親人離世 / 失戀回憶之類,敘事者
根本無法消化心中的感受,所以無力向別人說這故事,又或說到一半
便說不下去。被『情緒』卡住了。

2)  因為『分享』而說故事。

故事某程度是一種『COME OUT』,敘事者讓聽者了解自己的一小部份生活。
無論多麼瑣碎、微不足道,也是信任。
如果聽者能夠接收當中的感受與 message,二人之間便有了連繫。
所以最好的朋友,往往知道你最多秘密。

3)  因為『問號』而說故事。

如果一個人時常重複同一故事,顯示當中有問題未解決。
敘事者有意無意之間、透過「說故事」再重尋當中的脈絡,希望發現出錯的地方
和『空白』了的章節,填補 / 修正 / 甚至以一個新的角度去解讀舊故事。
當敘事者成功地 Complete 了故事,並 Learn 到 Insight,
他便能夠脫離「舊故事」的懷影響,有力量開始生活的新一篇。

所以,堂上介紹了一個聆聽者的兩大絕招:

「你覺得…」
「點解…」

這兩種回應其實正是針對上述理由而設計。
 「你覺得…」是一種感受的回饋,顯示你明白敘說者的心情 / 你與他同步 /
   你們在一起。

「點解…」就是問因由、故事的空白處、邏輯,用意是幫助敘事者
澄清問題 / 完整故事 / 提供新觀點。

同學可能會問,重有冇第三招?

我會答:已經唔需要,如果你願意完全以「敘事者」為中心。
而能夠將這兩招用得好,你已經係藝術家。

想深入研究的話,請去書局找:故事的療癒力量

優秀的『聽故事的人』,可遇不可求。











Tuesday, April 2, 2013

A 點 到 B 點 之間…

大家還記得第一條「故事法則」吧?

{ 角色 + 事件 + Change = 故事 }

所以衍生出第二條創作公式: { A點 到 B 點 之間…發生了什麼事?}

做法如下

先設定 A 點,例如:小明是一個生活規律的上班族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過着資本主義社會讚頌的人人一式一樣的生活。

再設定 B 點,例如:小明一個人走到機場,胡亂買張機票,開始浪游的人生。

A、B 點之間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?

最老土簡單的方法 --- 他發現自已患上 CANCER,得返十個月命。(事件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忽然後悔沒看清楚世界,(心態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所以開始浪游。(Action)


好一點點的方法 --- 小明在一年一度的大學聚會,發現同年同月生的死黨闊面雄因 CANCER 去世了。因為闊面雄一直也是他追隨的「人生典範」,係一個好相信『畢業、返工、結婚、供樓、生仔』嘅人,他的死令小明質疑自己的人生軌跡,最後帶著問號開始浪游,希望回港時會找到答案。

堂上曾說過,絕症蹺係唔可以亂用,因為已經太濫同冇新意,所以我地放棄以上兩個方向。

從頭…

 A 點:小明是一個生活規律的上班族,
過着資本主義社會讚頌的人人一式一樣的生活。
他本已打算和拍拖 5 年的女友結婚,但突然有一晚女友向他坦白:「我愛上咗一個四處流浪嘅外國人,瞞住你同佢開始咗,不過佢已經離開香港唔會再返嚟。你仲打算同我結婚嘛?」

小明大怒:「妳既然唔再愛我點解要嫁我?」
女友反問:「你夠唔鍾意你份工,咁你又返?」

小明盛努下錯手殺了女友,唯有立即飛的去機場,開始逃亡加浪游生涯。

雖然荒謬一點,不過也順利將 A、B 兩點連接起來。

編劇就是上帝,能夠用『事件』將角色引領至特定方向。

『事件』可大可小,可以好平常,可以好誇張。重要的是『心態』要合理。

這個 A 點 到 B 點創作法的好處是:好容易就會想到中間發生了什麼事,

和不會偏離主題。